在党中央的批准下,9月25日拂晓,黄公略烈士的安葬仪式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东固革命烈士陵园庄严举行。
黄公略,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军事家,身兼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重任,是红军与苏维埃运动的创建者与组织者之一。他在湘鄂赣边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与拓展,以及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壮大过程中,建树了显赫的功勋。对党的忠诚坚如磐石,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创造辉煌战果。毛泽东对其军事才华的赞誉溢于言表:“偏师借重黄公略”“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其中,“飞将军”一词原指汉代名将李广,毛泽东巧妙运用历史典故,以赞颂黄公略的英勇。数十年后,党和国家依然深切缅怀并高度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将他确认为我党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他荣获“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称号。
我党早期军事骨干
黄公略,字汉魂,1898年1月24日,诞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兴让乡桂花树高模冲(今之桂花乡朝阳村)。自幼对兵书《黄石公韬略》情有独钟,怀揣着“立国之道,首在强兵”的壮志,他在17岁那年毅然弃笔从戎,加入了湘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1922年秋季,他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并被编入第一期第四教授班。学成归来后,他先后担任副连长、连长等职。1926年7月,湘军第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同年10月,黄公略所在的第八军挥师武昌,凭借赫赫战功,他被擢升为第2师第30团少校团副。在此期间,他深受共产党员段德昌的深刻影响。
1927年1月,黄公略成功踏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的大门。同年12月11日,这位高级班的学员,与同伴贺国中、黄纯一并肩,勇敢地投身于广州起义的洪流中。黄公略带领队伍,在敌军巷战中浴血奋战,开辟出一条血路,保护战友成功突围。尽管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但他坚信“苏维埃红军必将取得胜利”,并积极寻求广东地下区委军委的领导人,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黄公略历经辗转,从上海、汉口到岳州,最终抵达湖南南县,与挚友彭德怀重逢,并赠以一首诗:“广暴失败旗帜在,树立红军苏维埃。旅泸武岳语弃市,乌云蔽日只暂时。欣谈时局喜春风,柳絮飞舞庆重逢。锦绣洞庭八百里,四江精粹在湖滨。”以此表达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彭德怀的举荐下,黄公略于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担任副校长。在军校期间,黄公略不仅传授了地形、筑城、兵器、战术等四大教程,以及操典、内务条例、野外条例、射击教范等四小教程,更特别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向学员们阐述了国民革命的任务、对象和未来。首批145名学员中,大多数日后成长为红军的中坚力量。
领导平江起义
黄公略,作为较早洞察武装斗争关键性的军队领导者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小觑。1928年三月,黄公略担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三团三营营长一职,积极在官兵中传播革命理念。尽管独立第五师原本是一支军阀麾下的部队,但在北伐战争期间,部分下级军官与士兵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民主进步的观念。在彭德怀、黄公略、邓萍等人的精心教育和引导下,他们不仅具备了初步的阶级觉悟,更逐步转变成为共产党所掌握、同情并支持工农群众的武装力量。
1928年7月18日的夜晚,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等同志经过商议,决定以索要军饷为名,于7月22日的下午一时,趁敌人午休之际发动起义。7月22日,黄公略与彭德怀、滕代远等人在湖南平江的天岳书院发起了声名显赫的平江起义,这场起义亦被历史称为“彭黄兵变”。起义部队迅速攻克了平江县城,打乱了国民党当局的“清乡”与“剿共”计划,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起义当日上午十时,彭德怀在团部召集全体营、连、排长军官举行会议,揭露国民党的罪行,宣布实行士兵委员会的规章,并对那些勾结地主豪绅、敌视革命组织的军官进行了撤职和查办。24日上午,举行了士兵委员会的联席会议,会上正式宣布成立中国红军第五军,彭德怀被任命为红五军军长并兼任第十三师师长,黄公略则担任红五军军委委员及第十三师第四团的党代表。全军共有2500余人,下辖第一、第四、第七三个团。当天下午,起义军在平江城内的月池塘广场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共同庆祝起义的胜利。
◆平江起义。
平江之上风雷激荡,声威震慑湘鄂赣。平江起义,作为我党继南昌、秋收、广州起义之后的又一重大武装起义,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推动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而且为井冈山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起义之后,黄公略在百忙之中撰写了《论游击战争》这本小册子,作为红军的军事理论教材在部队中广泛发行,此乃红军历史上最早对游击战术理论进行研究和阐述的军事论著之一。
创建湘鄂赣和赣西南革命根据地
1928年深秋,彭德怀与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第四、第五纵队踏上征程,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所领导的红四军汇合;而黄公略则带领少量部队驻留平江、浏阳一域,独立自主地展开游击作战,担起了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任。他采纳“化整为零”的战术,坚持在平江、浏阳、铜鼓、修水、万载、武宁等地打击地主豪绅,分配土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黄公略曾相继策划并发动了毛田、鲁家湾、老乌塅、金坑等地的起义,指挥了白沙、大胜、永和等战斗,击溃了大量国民党驻军和地方挨户团,成功在平江、浏阳、修水、铜鼓等县境内开辟了多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四月,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及湘鄂赣边境暴动委员会正式成立,王首道担任书记一职。与此同时,黄公略被任命为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的支队长。进入六月,湘鄂赣三省的国民党当局纠集了约五个团的正规军和七个县的地主武装,对湘鄂赣边区发起了猛攻。面对此情此景,黄公略率领部队灵活运用“化整为零、昼伏夜出、敌合我散、敌散我合、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到了八月底,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重返湘鄂赣边区,与黄公略所领导的湘鄂赣边境支队在平江黄金洞木桥地区实现会师,随后两支部队合并为红五军。彭德怀和黄公略分别担任军长和副军长,滕代远则担任军党代表,共同领导湘鄂赣苏区的恢复与发展。九月,黄公略参与制定了红五军向北拓展鄂东南地区、向南打通与湘赣苏区联系的战略行动,旨在巩固和扩大湘鄂赣苏区,并建立了湘鄂赣边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浏阳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湘鄂赣苏区地处长沙、南昌与武汉之间的要冲,南部与湘赣苏区相连,北部则与鄂豫皖、湘鄂西苏区隔江相望,有效地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成为中央苏区创建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战略后方。毛泽东曾以豪迈的诗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对黄公略等人领导湘鄂赣苏区斗争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0年1月18日至21日,中共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以及红五军军委于吉安遂川的雩田圩举行了联合会议。依照中共中央的指令,江西红军的独立第二至第五团,以及永新、莲花、宁冈等地的赤卫队,被整合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至该月底,红六军在吉安永新正式宣告成立。黄公略,原红五军的副军长,被任命为新的军长。全军兵力达到2000余人,装备枪械,并下辖两个纵队。
同年2月7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渼陂村(现属青原区管辖),主持召开了中共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以及红五、六军军委的联席会议,此会议被后人称作“二七会议”。黄公略同志作为红五军和红六军党委的代表,坚定地站在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傍着发展的工作路线”的观点,黄公略同志对此进行了阐释。所谓“傍着发展”,指的是红军依托既有的根据地,采取波浪式向外推进的策略。
在“二七”会议不久之后,黄公略率领红六军抵达吉安富田与东固地区,与红四军成功会师。与此同时,驻守于吉安和吉水的国民党唐云山独立十五旅,在蒋介石的指令下,正积极筹备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进攻。2月24日,战斗在各处同时展开,红四军挺进吉安富滩的施家边,发起了对唐云山旅部的攻击,而黄公略则指挥红六军,跨越小岭、富滩,向赤家岭的敌人发起了进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红四军与红六军共歼灭被誉为“铁军”的唐云山旅部1600余人,缴获枪支2000余支,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从而保卫并稳固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安全。
“请下命令吧!毛委员有什么指示,我就遵从什么指示!”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觉悟和对全局的高度关注。
继后,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在毛泽东与朱德的直接指挥下,蜕变为一支攻防兼备的精锐主力,既擅长游击战,亦精通运动战与阵地战。8月,在湖南浏阳文家市的奇袭战中,黄公略指挥红三军果断击溃国民党军三个团及一个营,赢得红一军团成立以来首场重大胜利——“文家市大捷”。这场成功的突袭战不仅击碎了国民党军围剿红三军团的幻想,更促进了湘鄂赣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为红一、三军团的会合以及红一方面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在攻占醴陵、攻克吉安的战役中,红三军势不可挡。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在向中央的汇报中,赞誉红三军为战斗力出众的优秀部队。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赣西南肩负起武装游击、土地分配、打击地主豪绅、建立苏维埃政权等重任,有力地推动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进展。当年7月,毛泽东在由汀州向长沙进军的途中,亲眼见证了赣西南苏区热烈的革命景象,遂挥毫泼墨,创作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之句,激情赞颂赣西南苏区的蓬勃发展,并高度赞扬黄公略的卓越贡献。黄公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并称“朱毛彭黄”,在苏区军民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930年8月23日,曾放弃对南昌的进攻的红一军团与自长沙撤退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成功会师。两大军团合并,正式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兵力达3万余人。朱德担任总司令,毛泽东则担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黄公略出任第三军军长。在“二七”会议召开之前,赣西南的主力红军仅限于红三军。然而,到了1930年10月,红二十军、红二十二军、红三十五军相继加入,此外还有赤卫队40万、少先队35万。赣西南共有34个县建立了红色政权,总人口超过400万。赣西南苏区不仅跨越赣江两岸,横贯江西半壁河山,还与湖北的通城、通山、广东的东江潮梅、福建的永定、龙岩等地取得联系,将湘鄂赣闽粤连成一片广阔的红色区域,从而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基石和主要发源地之一。
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集结逾十万大军,发起了对中央苏区的首次“围剿”。黄公略坚定贯彻“诱敌深入”的战略策略,率领部队首战于龙冈,承担起正面进攻的重任。在黄公略的指挥下,红三军出奇制胜,直击敌第18师师部,包括敌前敌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在内的9000名敌军悉数被俘,为龙冈之战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成为运用诱敌深入策略,夺取重大胜利的典范。为此,毛泽东欣然挥毫,创作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其中“万木霜天云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生动描绘了黄公略部活捉张辉瓒的情景。在龙冈大捷中,红军还缴获了一部敌师部的15瓦无线电台,这成为红一方面军的最早电台。至此,红军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自此,黄公略“飞将军”的美誉在苏区广为流传。
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激战中,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及其兄弟部队并肩作战,首战于莲塘,继战于良村,再战于黄陂,三战皆捷,共歼敌三个师,敌人数达一万有余。特别是在泰和老营盘的激战中,黄公略巧妙指挥红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耗时一小时便将蒋鼎文的第九师独立旅彻底歼灭,使这位蒋氏“八大金刚”之一的将领落荒而逃。
◆黄公略雕像。
黄公略将军在军事领域造诣深厚,凭借多年的游击战实践经验,他精心研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其中,诸如“化整为零,敌至我藏;敌退我追,敌左我右;敌行我截,虚张声势;声东击西,先击敌前哨,再使敌人疲惫不堪”等策略,均体现了其战术的灵活多变。此外,他还精心制定了一套针对敌人的斗争策略,包括“散兵游勇,整合零散力量”、“集结力量,形成整体”、“打圈子战术”、“跳出圈子,灵活作战”、“麻雀战术”、“钻山主义”、“扰敌强项,攻击弱点”、“避实就虚”、“建立快速交通线”、“扩大宣传鼓动”、“坚壁清野”等诸多手段,无不彰显了他战略思想的深邃与独到。
坚定执行政治建军者
“在当前严峻时期,我军应运而生。接受党的指导,全力推进民权革命……”红六军成立军委,并在连以上各级部队建立了党组织。黄公略组织干部学习《古田会议决议》,纠正各种错误思想;深入开展群众观点和纪律性教育,要求各纵队“人枪互换”,打乱原有编制,避免宗派主义和地方观念;他教育部队,强调在艰苦斗争中更要严明纪律,尤其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借物必还,有损必赔;他以身作则,督促师、团职干部深入研究军事,并为这些干部讲授政治理论和现代军事知识,提升他们的军政素养。面对红六军干部短缺的问题,他致信毛泽东、朱德,从红五军、红四军抽调了一批干部充实到红六军,并将红五军来的同志组成直属大队,鼓励他们在“杀敌缴枪运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红六军这支地方武装被锻炼成了一支坚强有力的正规红军。
◆黄公略故居。
革命立场坚定与否,是衡量是否是真正革命者的标准。黄公略作风正派,大节上坚定果决,对革命无比忠诚。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针对敌我弱、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总前委作出了“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内”等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当时因受党内冒险主义错误影响,江西省行动委员会中有少数人与第二十军领导人质疑这一方针,极力坚持“打到南昌去”之错误主张,矛头直指毛泽东。同时因“肃反”、清查“AB团”扩大化,出现了“富田事变”,红二十军脱离了总前委。在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紧要关头,具有坚强党性与敏锐政治嗅觉的黄公略与朱德、彭德怀于1930年12月17日、18日,接连发表《为富田事变宣言》《给曾炳春等一封公开信》,指出:“富田此次行动,唯一的借口是反对毛泽东的右倾。泽东同志平时主张彻底平田,坚决在政治上反对富农领导,经济上反对富农剥削,只有相信地方群众,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这些主张是布尔什维克的正确路线”,并郑重宣告:“目前决战在即,凡是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同志,应站在共产党总前委领导之下,一致团结消灭敌人,谁不执行这一任务,谁破坏这一任务,谁就是革命的罪人……”黄公略等人的政治态度十分鲜明:“朱、毛、彭、黄团结到底!”公开信旗帜鲜明地维护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与红一方面军的团结。红二十军军长曾炳春原是红三军第二纵队政委,系黄公略的部下,他比较信服和尊重黄公略。因黄公略等人的坚决态度与说服教育,终于克服了“富田事变”所造成的严重危机,红二十军也从赣江东岸过江重新回到革命怀抱,防止了一场红军核心领导人分裂的危机,对统一全党、全军思想起了很大作用。
血洒“东井冈”
“同志们,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取得了胜利,但绝不可骄傲轻敌,应当充分准备,巩固和扩大红军,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争取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毛泽东闻讯后悲痛不已,他说:“黄公略同志政治军事才能卓越,他的牺牲实在令人痛惜!”1931年9月16日下午,毛泽东亲自主持了追悼大会,并撰写了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恨天降大祸;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教后世继君来。”这高度概括和评价了黄公略英勇的军旅生涯、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对历史的重大贡献。为纪念黄公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吉安、吉水、泰和三县的部分红色区域划出,成立“公略县”,并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此外,还在东固六渡坳和瑞金叶坪修建了公略亭。
◆公略亭。
黄公略在创立革命武装、构建与发展人民军队、指挥作战及军事策略等领域,展现出了他深刻独到的军事洞见与战略视野。这些见解与眼光,凝聚了人民军队独特的精神气质,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汇聚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强大动力。黄公略的军事理论与实践,连同其不朽的功勋、崇高的品德以及卓越的精神风貌,构筑了人民军队先进文化的丰碑,必将继续激励后世,不断谱写强国强军的辉煌篇章。
方舟配资-专业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下载-线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