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的桂枝与附子均属温里药范畴,皆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但二者在性味归经、功效侧重、主治病证及临床应用上存在显著差异,需结合具体病情合理选用。
一、它们的基本特点
先看桂枝。它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这味药的特点是"轻清走表、透达营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的温通作用比较温和,更偏向于作用在肌表和经脉的浅层。它既能散肌表的风寒,又能温通体内的血脉,还能助阳化气,比如温通心阳、促进膀胱的气化功能。
再看附子。它味辛、甘,性大热,而且有毒,归心、肾、脾经。和桂枝比起来,附子的温通之力可就猛烈多了,它能"峻补阳气、散寒深入"。它性大热,能直入脏腑,特别是心、肾、脾这几个脏腑。既能补火助阳,温补一身阳气,尤其是肾阳,又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更强、更深入,擅长驱散深伏在脏腑、筋骨里的寒邪。
二、各自适合的场景
桂枝更适合寒邪在表或经脉浅层,阳虚不明显的情况。比如说风寒湿痹初期,寒邪刚侵袭肌表经脉,病人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有点怕冷,但没有明显的阳虚症状,像畏寒肢冷、脉沉迟这些,这时候用桂枝就比较合适。还有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闭经,病人经期腹痛,得温就舒服点,没有明显的手足厥冷,这也适合用桂枝。另外,像痰饮、水肿这些阳虚水停的病证,桂枝能温通经脉兼助阳化气来利水。
那附子呢?它适合寒邪深入筋骨或脏腑,伴有明显阳虚的情况。比如寒湿痹痛日久,寒邪已经深入筋骨,病人关节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就舒服点,还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这些阳虚体征,这时候就该用附子了。还有阳虚外感或寒邪直中脏腑的情况,像少阴病,病人恶寒蜷卧、手足厥冷、脉微细,附子就能派上用场。
三、临床应用的要点
先看单独选用的情况。如果寒邪偏于肌表或经脉浅层,阳虚不明显,主要矛盾是寒凝经脉,那就选桂枝。比如风寒湿痹初期,上肢关节疼痛,还伴有恶风,咱们可以用桂枝配羌活、防风,就像桂枝羌活汤那样。要是寒凝血瘀的痛经,就配当归、川芎,比如温经汤。
要是寒邪深入筋骨或脏腑,伴有明显阳虚,主要矛盾是阳虚寒凝,那就选附子。比如寒湿痹痛日久,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咱们可以用附子配独活、杜仲,就像独活寄生汤。要是阳虚腹痛,就配干姜、白术,比如附子理中丸。
再看看合并使用的情况。有时候,咱们还会把这两味药配伍使用,增强温通散寒的力量。比如《伤寒论》里的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配附子,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适合寒湿痹痛属阳虚寒盛的情况,病人关节剧痛、得温则减、恶寒明显。
四、禁忌和注意事项
桂枝辛温助热,阴虚火旺的人,比如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这些症状的,还有血热妄行的,比如吐血、衄血的,都不能用。孕妇也要慎用。
附子有毒,含有乌头碱,所以一定要用炮制后的制附子。煎药的时候,得先煎30-60分钟,直到口尝没有麻味了才行,这样能减少毒性。阴虚阳亢的人,比如有头晕目眩、烦躁失眠的,孕妇都不能用。另外,它不能和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这是咱们中医里的十八反,大家一定要记住。
总结:
桂枝偏于"轻清通阳、散寒走表",适合寒邪在表或阳虚较轻的情况;附子偏于"峻补阳气、散寒入里",适合阳虚寒盛、寒邪深伏的情况。临床应用的时候,要根据寒邪的深浅、阳虚的程度,还有病人的兼证来选药,该单独用就单独用,该配伍就配伍,同时一定要注意禁忌,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方舟配资-专业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下载-线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