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与蒋经国一同抵达成都凤凰山机场,他们即将登机,标志着在大陆的生涯即将画上句号,随后他们计划前往台湾岛。逃往台岛之际,他随身携带了众多珍贵文物和珠宝。然而,由于携带物品过多,飞机超重,不得不忍痛舍弃了几件石头大鼓。如今,这些石头大鼓已成为新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看看几尊石头大鼓隐藏什么故事,到底珍贵在什么地方?
石鼓被发现
这几尊石头大鼓的被发现,是在公元627年一天,在唐朝唐高宗李治的时代,位于陕西陈仓(现今的宝鸡)凤翔府的山区,有一位牧羊的老人,如同往常,他带领着羊群来到了山坡上觅食。
夏日炎炎,老人们将羊群驱赶到山丘之上,随后便在一棵高大的树荫下享受清凉。在树荫的庇护下,那位牧羊的老人偶然间发现了几座造型独特的石柱,它们的直径超过了六尺,重量更是达到了千斤以上。这些石墩的形状并非单纯的椭圆或规整的方形,而是呈现出一种圆中带方的独特样式,中间部分略微凸起。其高度约莫在三尺上下,外观与体积均似鼓状,总计共有十座这样的石墩。
在放羊的老人将石墩上的尘土擦拭干净后,他模糊地看出石头上刻有某些文字。因其缺乏文化素养,故而难以领悟这些文字的深层含义。因此,他特地请了一位村里真正有文化的人来帮助解读。
然而,村里的有识之士经过一番仔细辨识,却都感到困惑,他们无法辨别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不久之后,石墩的消息迅速传开,周边的文人墨客纷纷亲自前来参观石墩。
经过读书人的初步考察,这些石鼓主要由关中地区山中丰富的青石制成。尽管如此,石头上的文字内容仍旧难以解读。因其形状类似鼓面,自被发现之日起便被称作石鼓。而且,鉴于其源自陈仓(位于陕西宝鸡),亦被称作“陈仓石鼓”。
石鼓变为神鼓
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古董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争相目睹陈仓石鼓的风采,然而他们依旧未能解读石鼓上的文字。其中,一些文人雅士,尽管能够领略石鼓之美,却也无法解开其上的谜团。石鼓上的文字被拓印下来后广为流传,不少富裕人家出于对未知的好奇,不惜重金试图解开石鼓文字的谜团,然而,他们依旧一无所获。
因此,众多读书人无法解读,加之当地牧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认知较为局限,他们便将陈仓石鼓视为“神迹”,并认为其上的文字是“神谕”。于是,各种传说纷至沓来,有的说石头上的文字是仙人亲手所书,有的传说中提及了长生不老的神秘配方,还有的传说预示着国家的兴衰命运。
这些故事被不断传播,由此石鼓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村民们便将石鼓当作神祇般敬奉。在粮食大获丰收之际,村民们常常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能够再获丰收。在这样的盲目崇拜中,陈仓石鼓的名声逐渐传遍了千里之外。
唐肃宗与石鼓的故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唐王朝辉煌一时的落幕,从此开始了一段下坡的历程。唐肃宗李亨皇帝在逃难至雍城之际,正密谋起兵以保国家,忽然得知大臣们述说邻近陈仓石鼓上的神秘文字,传说中蕴含着“神谕”,这对他而言犹如久旱逢甘霖,令他看到了有望改变战局、扭转乾坤的曙光。
唐肃宗计划是通过占卜被神话的石鼓,他意在让部下觉得效忠皇室乃天命所归,以此提振士气。因此,他发布命令,要求将陈仓的十个石鼓全部运送至雍州的孔庙。
唐肃宗无法辨识石鼓上的文字,于是他召集了众多文武官员,希望他们能共同揭开石鼓文字的奥秘。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这些官员们博学多才,精通诗书,但竟然无人能够辨认石鼓上的文字。因此,他坚信石鼓上的文字乃天赐神书,于是亲自焚香,在石鼓前跪地膜拜,举行了一场庄重的祭拜活动,虔诚地向天祈求好运。
然而,不久之后,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乱势力再度逼近雍城,唐肃宗为了躲避此地。行前,他本打算携带这几面“神鼓”,意图借此获得“天书”,然而部下们却抱怨其过于沉重。无奈之下,唐肃宗只得命令随从将石鼓丢弃于荒草丛生的隐蔽角落,期盼在战乱平息之后,再行寻觅。
韩愈的《石鼓歌》
后来,公元806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此时陕西凤翔的官员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偶然间发现了这些石鼓。经过一番详尽的调查,官吏们方才得知此事乃唐肃宗曾秘密下令埋藏。然而,鉴于皇帝已更换,他们不敢擅自行动,挖掘出土。尽管如此,他们亦不愿对此置之不理,于是向朝廷上书,询问如何妥善处理此事。
当时享有盛誉的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韩愈,身兼国子博士之职,在听闻石鼓之上的神秘“天书”事件后,便迫不及待地挥毫泼墨,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篇章。创作了广为传颂的杰作《石鼓歌》,其中“雨淋日炙野火燎”一句,深刻体现了文人对于石鼓文献资料的珍视及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同时,讲述自己希望石鼓交给大学府研究破译文字。当时唐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唐宪宗自身难保,因此对文物保护之事并不关心。他未采纳韩愈关于保护石鼓的建议,认为这些石鼓不过是些普通的石鼓而已。,与国家安危毫无关系,就不去理会韩愈的建议。
这样,一直到十二年后,公元814年之际,时任凤翔陇右节度使的郑余庆,被韩愈所作的《石鼓歌》那斐然的文采所吸引,于是他下令部下将埋藏在草丛中的石鼓挖掘出土。之后,石鼓被移至凤翔孔庙进行保存与维护,从而拥有了避风挡雨的安宁之地。
这样,石鼓在公元818年就被重新发现了,自首次发现至今已过去近两百年。然而,当时朝廷并未采取行动,这十尊石鼓依旧未得到妥善保护。
后来,经历了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石鼓被埋藏于废墟深处,其中有一尊名为“乍原”的石鼓,其下落成谜,传闻是因不明真相的村民而遭破坏。
宋朝时候,石鼓被保护
宋朝是重文轻武,皇帝们都是喜欢吟诗作对。文玩古画。传说在某个时刻,宋仁宗皇帝在翻阅先贤的诗集,当他翻到韩愈所撰的《石鼓歌》时,这位怀揣文人情怀的君主对文中所描述的石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下令官员们着手搜寻那十尊失散的石鼓。
为了博取皇帝的喜悦,朝廷中的官员们想方设法地搜寻石鼓。经过一番详尽的调查,他们发现这些石鼓竟然在一座废弃的庙宇中神秘失踪了。于是,官员们又以破庙为中心为辐射,扩大搜寻的范围。
最后,掌管凤翔府的司马池,也就是著名文豪司马光的父亲,在执行命令进行搜寻的过程中,最终在一户农家发现了一座石鼓,它已经被严重破坏,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状态。
当时,这些石鼓的上半部分被农民开凿,被用作舂米的器具;而下半部分则被用作磨刀的石头。那些发现这些石鼓的农民很可能缺乏文化素养,他们在草丛中遇见这些石头时,并不认识这些“文字”,于是便将它们当作一块质地优良的石头带回了家。用在日常生活的生活饭菜烹饪中。
由于这些石鼓长时间被农民打磨,石鼓上文字被磨去了大半部分。宋仁宗对文化情有独钟,目睹这些承载着文物价值的石鼓被磨去痕迹,心中倍感痛惜,随即派遣人员着手进行修复工作。
经历改朝换代的石鼓
至北宋晚期,末代君主宋徽宗对文物古迹情有独钟,尤其钟爱书法艺术,因此那些因磨损而受损的石鼓亦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和保护。宋徽宗下令将石鼓上的文字凹槽以黄金填充,继而又将其妥善保存在当时的首都汴梁(现今的河南开封)。此举使得石鼓的价值得以显著提升,并首次被冠以“国家级文物”的称号。
随后,在1120年发生的靖康之变中,金国的大军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在掠夺金银财宝之际,也把填着黄金的石鼓拉到了金朝首都——中都,也就是今天北京。
这样,流落在民间的石鼓,成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改朝换代,还有中华大地上历史的变迁。在1234年,金国覆灭之际,宋蒙联军成功攻克了首都中都,然而,那时金国的旧都汴京(现今的河南开封)尚在,石鼓却并未被带走。
当时,王摶,南宋时期的御史大夫,偶然间发现了石鼓。他诞生于石鼓的发现地——凤翔府,自幼便对石鼓的传说耳濡目染。因此,他下令将这批石鼓运送至孔庙,并对其予以崇敬。,并且专门派人保存。
这样,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长达数百年的沧桑岁月,陈仓石鼓始终静卧于孔庙之中,默默目睹着朝代的更迭与时代的流转。然而,因其上文字的晦涩难懂,鲜有人能一窥其真容。当清末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之际,对这些石鼓也未曾多加留意,或许是因为它们过于沉重,难以携带,又或许是因为石鼓上的文字过于晦涩,未能领悟到其文物价值,便将其视作随意涂鸦之物。
民国时候,石鼓被丢弃在大陆
随着清朝的覆灭,中国历史步入了民国时期,那是一个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蒋介石对古董情有独钟,陈仓石鼓这样的珍品自然在他的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遗憾的是,随着日军全面侵略中国,出于对文物可能遭受日军破坏的担忧,当局下达了紧急命令,指示文物必须迁移。因此,石鼓再次历经艰险,从南京迁往重庆。抗战胜利之后,它终于得以重返南京。
此后,蒋介石尚未派遣人员对陈仓石鼓上的文字进行探究,而解放战争便已爆发。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战场上连连失利,蒋介石逃往台湾之际,他下令将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文物和字画收集起来,并将它们装载于飞机之上,运往台湾岛。由于文物数量众多,飞机无法全部装载,陈仓石鼓的重量对飞机起飞造成了影响,这一情况最终导致士兵们不得不放弃携带石鼓。
这样,石鼓不再四处流浪,留在了大陆。新中国成立之际,文物专家们发掘了石鼓,随后将其妥善安置于故宫博物院进行保管,此物遂成为我国九大镇国国宝中的重要一员,从而彰显了其不可估量的文物价值。
石鼓的文物价值
陈仓石鼓的制作年代虽难以确切考究,但据史书记载,其历史已逾千年。然而,石鼓的真正价值并非体现在其石质上,而是蕴含于其上的文字之中。上方的石刻文字并非特定字体,其形态与篆书相似,但又并非纯粹的篆书,被后世称作“石鼓文体”。这种文体,实际上位于甲骨文与小篆之间的过渡形态,属于大篆范畴。。
可以说,石鼓上的字体书法,无论是字体的艺术性还是内容,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字发展历程中的空白,而且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宝贵资料。
学者们对石鼓上的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成功解读了其中一部分的记载内容,并确认这些内容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秦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习俗,这一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争议不大。这几尊石鼓上的刻画内容各有差异,然而多数描绘了秦国君主接待周天子使臣的场面,以及他们共同狩猎和游历的情景,同时对山川风光的壮丽进行了赞美。
每一块石鼓上都镌刻着一首四言诗,其用词造句、韵律风格以及情感调性,与《诗经》颇多相似之处。又展现出腹部特有的形态,这一点对于探究春秋时期秦国的政治格局、外交策略以及祭祀仪式等方面,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资料。
遗憾的是,岁月的流转加之风雨的侵蚀和磨损,导致众多字体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脱落的现象,因此我们只能凭借推测和猜测来理解其原本所要传达的意义。然而,不管怎样,那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诗句,如今仍被镌刻在石鼓之上,流传至今。这样的历史见证,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尚且难觅其二,更别提其他地方了。
郭沫若曾如此赞誉,陈仓石鼓的卓越贡献,在于其有力地捍卫了《诗经》这一古典文学作品的真确性。此外,石鼓文的文风刚劲有力,书写的笔力亦十分浑厚。成为历代书法家研究和欣赏的关键资料。历经1300多年的岁月沧桑,陈仓石鼓承受了无数考验,它不仅目睹了历史的更迭,还承载着自身的传奇故事,这一切都为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价值。
结语
所以,陈仓石鼓的文物是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汇聚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感,传承自远古至今的中华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集中体现。
愿我们中华儿女,都以陈仓石鼓中保护文物的主人公为例子,主动肩负起守护历史遗产的重任,确保那些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得以重现世间,充分展现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久远,不断繁荣发展。
方舟配资-专业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下载-线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